欢迎光临北京荣通达科技有限公司网站!
诚信促进发展,实力铸就品牌
服务热线:

19031691883

新闻资讯 / news 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新闻资讯 > 可穿戴近红外脑成像系统的结构组成与设计特点

可穿戴近红外脑成像系统的结构组成与设计特点

发布时间: 2025-09-21  点击次数: 20次
  随着脑科学、神经科学以及智能医学的不断发展,可穿戴近红外脑成像系统作为一种新兴技术,正逐步走向实际应用。它结合了近红外光谱(NIRS)技术和便携式、舒适的可穿戴设备,具备对脑部活动进行无创、实时、便捷监测的能力。
 

 

  可穿戴近红外脑成像系统的组成与设计:
  1.光源和探测器阵列
  核心部件是光源和探测器阵列。光源一般采用LED或激光二极管,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照射到头部。探测器则负责接收反射回来的光信号,常使用光电二极管(photodiodes)来检测这些信号。
  为了确保信号的准确性,光源和探测器需要在头部固定,并确保其位置不会因佩戴者的动作而发生偏移。为了避免外界环境光的干扰,通常会使用光纤传输技术来传递光信号,避免信号的丢失或变形。
  2.信号处理与数据采集模块
  采集到的光信号需要经过数据处理和分析。信号处理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去除噪声,滤除不必要的信号干扰,并通过算法提取出脑部活动的有用信息。通常,这一过程会借助高性能的处理器和软件算法(如滤波器、傅里叶变换、最小二乘法等)来完成。
  3.传输与显示模块
  经过处理后的数据可以实时传输到计算机、移动设备或云端,供科研人员或临床医生进行进一步分析。大多数系统还配有实时显示屏,能够显示脑部活动的动态变化,帮助监测者观察和分析实验过程中的脑功能状态。
  4.佩戴舒适性与便捷性设计
  另一个重要设计考虑是佩戴的舒适性。因为该系统需要与佩戴者的头部紧密接触,因此设计时要考虑到佩戴的舒适性和安全性。例如,头戴装置需要设计成适合不同头型的可调结构,避免长时间佩戴带来的不适感或疼痛。
  此外,为了便于日常使用和移动,许多系统设计为轻便、便携且电池续航时间长,这使得使用者可以在不同场景下应用该设备,无论是实验室研究还是临床监测。
  可穿戴近红外脑成像系统的应用领域:
  1.神经科学研究
  出现为神经科学研究提供了更为便捷和实时的工具。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该设备观察大脑在不同认知任务下的活动变化,例如在记忆、注意力、决策等任务下,脑区的血流和氧气消耗变化。这些信息有助于揭示大脑功能的细节,促进神经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。
  2.脑疾病监测与早期诊断
  在脑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监测中具有重要潜力。例如,在阿尔茨海默病(AD)、帕金森病、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中,患者的脑部血流、代谢等指标常常出现异常。通过对这些异常的实时监测,医生可以及时干预,延缓病情进展。
  3.脑-机接口(BCI)
  可与脑-机接口技术结合,帮助脑瘫、截瘫等患者通过大脑控制外部设备(如假肢、轮椅、计算机等)。这种技术利用脑电信号或脑部血流变化来解码用户的意图,从而控制外部设备进行交互。
  4.认知训练与脑反馈
  近年来,脑反馈训练作为一种新型的认知训练方法逐渐受到关注。通过实时监测大脑的活动,参与者能够通过训练提高特定脑区的活跃度,从而改善认知能力、情绪调节等。可为此类训练提供实时数据支持。